然而,我國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和行動仍有所欠缺,浪費現(xiàn)象隨處可見,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常常燈火通明,大排量車子依然熱銷。潘家華感嘆道,“目前全社會的消費理念太過‘奢侈化’,講究‘炫富’。為什么不能‘炫綠色’呢?所有的生產都是圍繞消費而來,沒有消費,就不會有生產。我們必須用消費‘倒逼’生產。如果大家不在高耗能的行業(yè)消費,不買碳排放量高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產量就會下降,低碳經濟自然能實現(xiàn)?!?/div>
今年6月,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曾以問卷的形式,調查我國公眾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看法。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這次會議,但是對氣候變化表示關心。自然之友公眾行動中心低碳家庭實驗室項目主任王媛指出,“這說明大家對環(huán)境
問題的關注是被動的。由于缺乏環(huán)境教育,一部分民眾覺得環(huán)保是政府的責任,意識不到個人行為能夠對環(huán)境產生多大影響。”
綠色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秘書長胡敏表示,人們對低碳等詞匯并不陌生,但想讓老百姓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行合一”,需要有科學的宣傳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保障。“如果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適合步行和騎行,人們就會減少機動車短距離出行?!?/div>
“
碳足跡計算器”可算出每個人的排放量“就像走路會留下腳印,我們的一舉一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給地球留下足跡。”王媛說。
碳足跡,是指企業(yè)或個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排放的溫室氣體。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不少企業(yè)和環(huán)保組織開發(fā)了計算碳足跡的程序,并利用新媒體平臺與用戶互動,呼吁大家分享自己的碳足跡,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
北京凱來美氣候技術咨詢有限公司開發(fā)了碳足跡計算器的APP。公司網絡項目經理歐陽康表示, APP每年新增用戶達2000至3000人。用戶可以將碳足跡分享到微博和微信,網頁版的計算器還能看到所有使用者的碳足跡排行。公司在碳足跡計算器的基礎上,還對生態(tài)足跡和水足跡進行研發(fā),制作出綜合各類“足跡”的二代多功能計算器。
“我們與中國綠色
碳匯基金會合作,將在月底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對二代計算器進行推廣。目前公眾對碳足跡的關注度以及用戶活躍度還不算特別高,我們希望借此契機,讓更多人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歐陽康說。
寓意“阻止碳足跡”的碳阻跡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碳排放管理的軟件及咨詢服務提供商。創(chuàng)始人晏路輝說,“要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減少碳足跡,就需要專業(yè)、有趣的工具來支持。”公司從2011年開始做碳足跡計算器,至今累計用戶量已近百萬。
記者打開一個碳足跡計算器的頁面,輸入個人情況,馬上了解了自己的碳足跡。例如,用電100度、用煤氣100立方米、乘飛機飛行1000公里,分別相當于排放了96千克、71千克、139千克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