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jīng)《經(jīng)濟信息聯(lián)播》欄目)說到碳
市場碳交易,目前共存在著兩種類型的市場:一種是京都議定書下的強制
減排市場,國家因承擔強制減排義務而預設了排放總量,另一種則是自愿減排市場,市場中的主要購買方,是有責任心的個人或者公司,他們通過購買
碳減排量,來抵銷自己的排放量。那么,自愿減排市場在國內(nèi)的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呢?
孫先生在
北京的金融街上班,自從北京市推出自愿少開一天車的活動以后,他每周都會少開車,搭乘
公交或騎車上下班。
北京市民孫先生:五天上班,除了一個限號以外,一般是周一會少開,再少開一天車,我們可以得到每天5毛錢的經(jīng)濟激勵。雖然這是很小的經(jīng)濟激勵,但是最多的是給我們一個社會責任感。
孫先生少開一天車獲得的五毛錢獎勵其實來自于北京市的碳交易市場,通過測算市民少開車的減排量,最后把一段時間減排的二氧化碳總量進行掛牌交易,最終賣給希望減排的企業(yè)。
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副主任賀瓊玉:目前交易的減排量已近超過了上萬噸這么一個規(guī)模,它的價格也是跟我們現(xiàn)在配額的價格持平,差不多是50塊錢左右每噸。
在
江蘇南京,最新開發(fā)的智慧城市平臺“我的南京”app,通過對“碳減排”進行量化,引導340萬南京市民綠色出行,南京也成為中國首個全民參與
碳中和城市。
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從瑞:如果你不開車綠色出行,綠色
交通,我們也都有積分和獎勵,每個人貢獻一點(減排量),而且把它進行量化,這樣最終的效果就會非常好。
記者了解到,自愿碳減排交易量不到全球
碳市場份額的0.1%。但中國自愿減排市場的量已經(jīng)占到國內(nèi)總量的近30%,全社會參與積極性在穩(wěn)步提高。
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不僅僅是強制減排上,還有企業(yè)自愿減排,還有個人自愿減排,這三方面共同努力之后,綠水青山這種綠色資源才能夠在市場機制的促進之下,變成金山銀山這種綠色資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