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0 日,著名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評估機構 Argus 披露,據
市場消息人士透露,歐盟委員會計劃以默認值方式啟動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CBAM),用于評估來自 10 個國家進口產品的 “嵌入
碳排放”。盡管目前這 10 個國家具體名單尚未明確,但業(yè)內推測大概率是對歐盟出口量最大的 10 國,而其他國家的碳排放強度評估將參考這 10 國的平均值。
該消息可信度較高,其作者 Colin Richardson 在領英表示信息來源于多個渠道,且大概率來自參與歐委會 CBAM 規(guī)則內部討論的人士。此前 Carbon Pulse 也曾報道歐盟考慮僅允許有
碳市場的國家使用實際數據報告 CBAM 排放,結合此次消息,表明歐委會正傾向于更多依賴默認值核算進口產品碳排放。背后原因在于,2026 年 1 月 1 日 CBAM 正式進入 “收費期” 后,歐盟需應對全球海量進口產品的碳排放數據審查,行政負擔遠超預期,采用默認值可大幅減輕工作量。
若該方案落地,將產生多重影響:歐委會需為 “默認值”
政策尋找合理依據;出口企業(yè)低碳競爭動力將被削弱,可能陷入 “躺平” 狀態(tài);
第三方核算與
核查機構的服務需求將銳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作為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國,若被納入這 10 國名單,相關出口企業(yè)需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目前距 CBAM “收費期” 僅剩 103 天,歐委會需在此期間敲定多項實施細則,后續(xù)進展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