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13年,中國碳排放量比原先估計少106億噸二氧化碳?!边@是最新一期《Nature》在線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成果。
106億噸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自1994年以來實際
減排量的近百倍。長久以來,中國的碳排放量都是由西方機構按照國際標準測算出來的,這項由中外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可以說為中國碳排放量測算提供了新參考。
那么,這106億的巨大誤差是怎么來的?以往對中國碳排放量的測算到底靠不靠譜?年底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在即,中國的談判到哪一步了?奧巴馬又能否兌現他在中美溫室氣體排放約定中的承諾?觀察者網專訪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zhàn)略中心副主任鄒驥,為您解答以上
問題。
觀察者網:《Nature》最新報道,中國碳排放量13年間被高估106億噸,這是一個蠻令人震驚的數據。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誤差?
鄒驥:碳排放量的測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以往中國的碳排放量測算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tǒng)計數據進行估算。因為我們作為發(fā)展中國家,軟實力還沒有跟上,有些數據要么還沒有統(tǒng)計基礎,要么目前還不公開,這個時候國際社會對中國數據的了解可能會有偏頗,這是研究中很容易出現的事情。所以國外機構在研究中國碳排放量時,有些數據能找到,比如和一些中國單位搞合作研究得到部分零星數據,但很多時候他們找不到中國數據,就用一些其他國家的數據來平均估算,這些值和中國實際是有差距的。
這次Nature公布的新研究表明,中國碳排放量長期被高估。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么一個差值,和研究者對能源品種質量的理解以及轉換系數不一樣有關。一般我們估計碳排放量首先是估計能源的使用量,中國則主要是煤炭的使用量。但煤炭也是多樣的,
山西的煤和
安徽的煤,甚至山西大同和太原的煤在品種、質量、含灰量、含碳量上都是不一樣的。再加上轉換系數的規(guī)定熱值也不一樣,五千大卡、四千大卡還是三千大卡,采用的標準不同,最后的結果也會不同。然后煤炭在燃燒過程中的效率也不一樣,有一些會完全燃燒變成二氧化碳,有一些燃燒不完全。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是很復雜的,有大量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我覺得對于這件事情,我們應該以平常心看待,不必過度解讀。我們的學者有我們的觀點、我們的研究成果出來,就去多借鑒,我想經過長期努力,這種數據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2008年全球各國碳排放量
觀察者網:您剛才提到了以往是按照西方國家的數據,由西方研究機構發(fā)表中國的碳排放量,常常會導致數據不客觀。表面上看這是測算標準和數據的問題,背后是不是和西方國家掌握世界話語權、甚至和他們對中國的偏見有關系呢?
鄒驥:我接觸過好多國際學者,不能否認有一些人是帶著
有色眼鏡看中國,但也有一些確實想公正客觀,只是限于種種條件做不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心里有數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說別人好與不好,準與不準,不如我們自己去做好。
首先我覺得,我們應該提高我們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如果正面渠道沒有足夠透明的數據,別的數據當然就滿天傳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鼓勵更多專家自主研究,甚至政府組織的研究,從算法到測量上更系統(tǒng)、更深入地加強研究。第二,加強我們成果的透明度。第三,也要適當加強公布頻率。目前我們由政府公布的比較權威的數據只到2005年,距離現在已經十年了,這之后政府沒有公布權威的、正式的數據。當然我們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確實我們能力還比較薄弱,要讓我們公布的太頻繁我們做不到,但是得加強這個能力。你沒有發(fā)布這些數據,別人就會趁虛而入。你說人家高估了,那沒高估的數據是什么,我們自己又拿不出來證據。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